黃陂區是武漢市耕地面積最大、農村人口最多、行政村最多的新城區。近年來,黃陂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,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,建成以稻香、花香、茶香、果香為主導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,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65家,位居全省第一。2022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61億元,連續多年穩居全市第一。
現代農業沉實前行,離不開帶著新思想、新理念、新方法、新技術扎根鄉村的“新農人”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。
抓住“雞”遇智能化養殖 在3800米高原“蛋”下希望
張宏林是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的法學碩士,在國外參觀智能養雞場的一次偶然經歷,讓他萌生了建一家高標準智能化養雞產業園的想法。在老家黃陂,父親的養雞場和那家養雞場規模相當,但請了20個人仍忙得不可開交。而在智能養雞場中,投食、喂料、撿雞蛋、除糞等環節,都不需要人工操作,雞蛋通過分揀機包裝好后,下游產業鏈的企業會來農場直接收走。
2012年,張宏林回到家鄉,在武漢市和黃陂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,創建武漢宏農農牧有限公司,建起一座百萬級智能化養雞場。
在武漢宏農產業園內,恒溫雞舍裝有24小時通風系統,數字化設施為百萬只蛋雞日常生活提供保障,進口有機肥設備處理雞糞。雞吃的飼料是宏農自建的飼料廠生產。
百萬只蛋雞雖然生活在“豪宅”標準的雞舍中,但產下的蛋要達到上市標準,還要過五關斬六將。首先是人工挑選,將沾了羽毛或臟物的雞蛋揀出來。緊接著,雞蛋進入投資數百萬元引進的雞蛋分揀生產線,快速自動清洗、風干,進行15秒紫外線照射,滅殺蛋殼表面殘留有害菌。然后光線照射,檢查有隱藏裂紋的不合格雞蛋。再是稱重,按克數不同,分5個等級自動進入各自“車道”。最后才是噴碼、裝箱,噴碼可回溯到每一枚雞蛋的生產日期。
經過多年發展,武漢宏農獲評國家級產業化龍頭重點企業,產業園中現存欄蛋雞150萬羽,年產鮮蛋3萬噸,年出欄老母雞90萬羽,年產有機肥6萬噸。
張宏林還將武漢成功的養殖經驗帶到了西藏,相繼攻克了低壓、缺氧、少濕等技術難點,打破了蛋雞規模養殖最高海拔世界紀錄。西藏宏農高原蛋雞養殖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。截至2023年7月,西藏宏農一期項目存欄已達82萬羽,日產鮮蛋60余萬枚,基本實現西藏自治區鮮蛋供應的自給。
家庭農場特色種植 打造生態農業新樣板
今年55歲的劉翠娥,以前在上海開小餐館。2015年,為了能照顧孩子,她選擇回到黃陂老家跨界做農業,流轉500多畝土地,創辦了劉小丫家庭農場,種植以火龍果為主的特色南方水果。
談起種植火龍果,劉翠娥坦言,走過不少彎路?;瘕埞a于熱帶、亞熱帶,喜光耐陰,不易過冬?!胺N植的頭一年,由于氣溫低,加上技術不成熟,果園出現不少火龍果腐爛的情況?!眲⒋涠鹫f,“就當交學費?!焙髞?,劉翠娥請市農科院的果樹專家來農場指導,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為了彌補大棚冬春季節的空檔,劉翠娥又到四川、浙江考察,引進了人氣頗高的果凍橙。聽說年輕人愛吃酵素瘦身,但是口感不好,她就試著用散發玫瑰香味的火龍果做保健食品酵素,到了冬天,她還會用自留的火龍果來做豆絲,不少來農場采摘過的市民都成了回頭客。
在不斷的探索、創新與實踐中,劉翠娥的家庭農場規模越來越大,也越來越有水平。截至目前,農場累計流轉土地1000余畝,總投資3000余萬元,擁有固定資產3000余萬元,實現年銷售收入1500余萬元。
同時,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,劉翠娥主動與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開展產學研技術合作,帶領團隊積極開展農業新技術的推廣,目前,她創辦的家庭農場與合作社已具備較強的成果轉化、技術支撐能力和市場競爭實力,在黃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中發揮了示范作用。
華農碩士返鄉創業 “一條鱖魚”游出致富產業鏈
夏小平今年52歲,華農碩士畢業。2012年,夏小平離職下海,帶領“武漢市四匯水產科技開發有限公司”堅持湖北本土化鱖魚繁養殖技術,讓更優品質的鄂鱖“游”上市民餐桌……
隨著全國鱖魚產業的發展變化,原基地規模制約了公司進一步發展。為此,夏小平一直在苦尋最佳投資地,他奔赴麻城、咸寧、嘉魚、通城以及武漢郊區的很多地方考察……2019年,他終于在黃陂創造村發現了這片藏在庫區少人識的“令人驚喜的寶地”——院基寺水庫、泥河水庫被一條彎曲的連接渠一肩挑起,水質優加上地形自然形成流水落差,特別適合建名貴魚類繁育基地。于是,他選擇在創造村投資建鱖魚繁養殖基地,開啟“智慧養魚”“生態養魚”新模式。
在長軒嶺街、駐村干部和村“兩委”的全力支持下,不到3個月就流轉了327畝土地。當年9月,投資1200萬元的基地正式動建。
2020年3月10日,基地與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簽署鱖魚“育、繁、推”一體化及“產、學、研”相結合的合作協議,共同研發“華康”系列鱖魚新品,讓抗病力強、養成率高的新品鱖苗種走入廣大鱖魚養殖戶。目前,以基地為中心,已帶動武漢及周邊等百余戶水產養殖戶。
如今,基地做強“一條鱖魚”產業鏈的同時,將在“三產”融合上發力——把基地打造成集魚苗繁育、商品魚養殖及其衍生的漁事體驗、漁業科普、休閑垂釣、精品民宿等為一體的現代化鄉村生態農業園。
扎根鄉間的“田蜜”愛人 智慧農業探索蔬菜種植新模式
魏正輝、廖小英是一對扎根鄉村,致力改變家鄉面貌的80后夫婦,曾經的兩人在一線城市有著自己的公司,過著優渥的生活,然而對于故鄉的眷戀讓魏正輝動了回鄉做農業的想法。
創業之初,僅憑一腔熱血的魏正輝遭遇了多次打擊。面對連續數年的失敗,魏正輝已經感到無助與絕望,這時是廖小英堅定地站在丈夫的身邊,給予他最大的支持。
2015年經過黃陂區蔬菜站專家指導,魏正輝開始種植大棚苕尖,一個大棚的苕尖種苗就賣了5000多元。經過近三年的堅守,魏正輝首次嘗到了種植的甜頭。
如今夫婦兩人打造的300畝蔬菜智慧種植基地,通過現代農業精細化管理,年產蔬菜400余噸,結合“訂單農業+生鮮配送”創收200余萬元。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夫婦二人相互之間的默默支持和付出。鄉村振興如火如荼,農村廣闊空間大有作為。農業夢也從魏正輝一個人的理想變成了夫妻二人的共同夢想。
村民共建留住“醉美鄉愁” 青山綠水蝶變文旅名村
大余灣位于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,始建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。大余灣古村風水格局非??季?,村落肌理保存完好,傳統文化蘊涵豐富,是湖北省荊楚派古民居的典范。大余灣先祖以“勤儉能創千秋業,耕讀尚開富貴花”為家訓,開啟了書香繼世、耕讀傳家的優良家風,祖上曾有過“一門三太守,五代四尚書”的榮耀。
近年來,全村居民合力建設大余灣景區,以“荊楚風情、民俗大觀”為理念,圍繞歷史、街市、景觀、生活四大元素,通過“書香大余灣、榮耀大余灣、博覽大作灣、民俗大余灣、家風大會灣、休閑大余灣、美食大余灣、生態大余灣”等項目內容的開發建設落地,實現“醉美鄉愁體驗 無限親近自然”的休閑度假需求。
隨著大余灣景區建設不斷取得成效,大余灣先后被評為國家特色景觀村落、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、中國傳統村落、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、中國美麗休閑鄉村、國家4A級旅游景區、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湖北省家風實踐教育基地、湖北省百家旅游名村、湖北省十佳書香村、武漢十大魅力鄉村和武漢首批生態特色小鎮,成為武漢知名的文旅度假目的地。
黃陂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,為廣大“新農人”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,讓“村口”也能成為“風口”?!靶罗r人”在這里播種下“興農夢”,又逐步成長為助力鄉村振興的“興農人”,與黃陂鄉村實現雙向奔赴。
來源:長江云新聞
黃石廣播電視臺
微信公眾號
云上黃石
手機客戶端
黃石廣播電視臺郵箱:hsspw@163.com
黃石電臺廣播熱線電話:0714-6261033
黃石廣電網融媒體中心:0714-6377835
湖北楚天視訊網絡有限公司黃石分公司(黃石有線):96516